保险业新“国十条”明确提出,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,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专注主业,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”。中国太保坚持将消保作为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、人民性的关键抓手,将“金融为民”理念融入经营、化为行动,持续提升消保工作水平。
夯实“消保示范区”建设,深化消保融入基层治理
中国太保积极深入贯彻落实金融监管总局构建“大消保”格局的相关部署,发挥消保工作贴近市场、直达基层的作用,以“消保示范区”建设工作为抓手,引导产寿健农等各地分支机构主动拓展跨界合作,打造消保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示范样本。2025年,中国太保进一步夯实“消保示范区”建设,推动工作经验向三、四级机构延伸,鼓励分公司因地制宜打造“基层消保示范点”,积极探索消保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、新路径,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。
中国太保各级机构通过深化跨界合作,积极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、打造常态网格化金融教育阵地。在上海,推动成立北外滩金融纠纷调解工作站,通过对接虹口区人民法院“一点一室”机制,实时获取司法指导资源,形成“行业调解+司法赋能”的闭环,为保险消费者提供“一站式”解决方案,截至2025年6月,共受理案件848件,自主参调率、调解执行率均为100%,调解成功率达84.95%;联合东方网在上海五大新城30个县域网点滚动播放原创教宣内容,精准触达基层群众。在山东、山西等地,深化与监管部门、行业协会、金融同业、村委社区等沟通协作,通过组建“保险宣传员+网格员+志愿者”三位一体金融宣讲团队,推动形成“网格+校园”“网格+活动”“网格+社群”等多种联动机制。在广东正和消保中心指导下,携手地区反诈中心、公安等多部门共建“无诈社区”。
推进智能消保,提升全流程消保管理水平
中国太保聚焦消保源头治理共性需求,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,组织基层消保专家积极贡献实践经验,协同构建中国太保消保知识体系,依托大模型技术,创新打造“消保智能审查助手”,通过对产品条款和营销资料进行多模态识别和自动解析,有效监测事前、事中销售违规风险。
中国太保产险“苍穹”消保数字平台借助线上化、数智化工具,推动实现消保管理领域的广覆盖、强穿透,云端消保自评模式实现评价全流程可回溯,2025年上半年入选中国金融传媒“2025金融消保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”、金科创新社“第六届金融机构数智化转型优秀案例”等奖项。
中国太保寿险应用大模型将消保服务智能融入“客户经营助手”,根据业务伙伴录入的信息分析客户保障需求,结合适当性检视、履行知情权等相关消保要求,智能生成初步保障方案,功能上线以来已累计向业务人员推送超10万次针对性、个性化的消保提示,从源头降低销售误导风险。
太平洋健康险完善营销宣传页面监测系统功能,实现与事前消保审查内容自动比对,强化消保源头管控。
深化协同共治,持续打造“一流消保品牌”
中国太保将消保监管评价作为衡量消保工作水平的权威标尺,坚持问题导向、标本兼治,不断健全消保管理体系、提升消保服务质效、筑牢风险防线,巩固太保消保行业领先优势,发挥头部企业的责任担当。
中国太保集团首次召开全系统消保工作调研督导会,分析研判金融消保工作的新形势、新要求,推动消保管理进一步下沉,强化“一个太保”意识,提升一体化合力;联合产寿险原创发布《回响》《和谐之路》纠纷多元化解系列纪录片,引导消费者合理合法维护自身权益。
中国太保产险完善基层机构消保执行标准,夯实四级机构消保闭环管理,着力推动纠纷多元化解,截至2025年6月各地分支机构与307家法院、仲裁机构、调解机构等建立合作;有序推进农险精准承保理赔工作,打造一批县、乡、村级示范基地,促进操作标准完善、服务流程优化。
中国太保寿险大力推进合规消保服务区建设,在25家分公司50个服务区共配置150人的队伍,对基层机构合规消保工作开展赋能帮扶;升级一站式服务与集约化作业模式,保单服务全流程更加便捷高效;牵头行业适当性管理自律规则制定研究工作,积极贡献太保智慧、分享实践经验。
太平洋健康险聚焦互联网平台新型投诉,建立监测、识别和前置化解机制,防范风险升级;成立“小海豚”志愿者基地,守护银发群体金融安全;提升残障人士服务便利性,在团险理赔材料中减免慢性疾病复诊门诊病例。